巧于致用
阮仪三
发布时间:2014-12-30
来源:《新民晚报》
一年一度的师门集会,今年在青浦朱家角的品臻园举行,我每年都要选一个有特色的地方,好让我的弟子们既聚师友之谊又能得到建筑景观的观摩和交流。这里是秦同千先生极力打造的中西合璧的雅聚场所,从皖南搬来了被废弃的明代的大祠堂,前面是描金木雕的清代的古戏台,祠堂后面又做了精致的书房、茶厅、天井、小院,楼上是高档的客房,整体感觉是古色古香,又能迎合现代人舒适享受的要求,显得古今相融,清心雅韵。
我是反对所谓的“异地保护”的说法的。中国地域辽阔,民族众多,地方气候、地貌、物产各不相同,形成了不同生活习惯和风俗,因而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富多彩,特别是民居更是千差万别。这是我们伟大祖国各地人民千百年来的独特的创造,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。那些著名的宫殿、庙宇、大型公共建筑,人们都知道它的价值,又有法律的约束,一般能得到保护和合理的管理;而各地的民居,却没有能引起人们足够重视,在近三十年来的大规模经济发展中,遭到了肆意的拆毁。国家的建设方针是“旧城改造”和“旧房改造”,“改造”往往被片面理解为拆掉旧房建新房。从表面上看旧房确实是年久失修,大多破败了,加上人口的急剧增长,旧房居住条件的恶化,使得老百姓都期盼着尽快拆掉老房住新房,在这种情况下,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遭到了无知的拆除。专家们和媒体的呼吁,只能引起一些舆论的提醒,国家也出台了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保护条例”,但真正保护到的也只能是少数,因为中国实在太大了,城镇和乡村也太多。据统计,全国已经消失了70万个自然村落。可以想象,这些村镇中会存在有许多有特色的、有价值的民居建筑。
这种情况也激起了不少人士的忧虑。他们是实干家、行动派,他们拥有一定的财力,他们就在拆旧建新的土地上收购了这些尚存有一定价值的老宅旧居,抢救了这些珍稀的历史建筑。这是一种侠肝义胆的公益心,是一种珍爱历史文化遗产的爱国心,也是一种卓有见识的宽厚胸襟。有这种想法和做法的人,在我们上海就有好几位,像上海闻道园的王卫、贵州的李建忠等。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说:“你收购古董是为了欣赏,保存,保护,你是收藏家;你收购为了今后转手卖高价,则是古董商人。”社会上也确是有一些人是为了赚钱而去买老房子,他们的行为也就会对古建筑造成破坏,因为他们会为了赚钱就胡乱拆卸。从狭义的保护的角度,我原则上不赞同这种“异地拆迁保护”的做法,因为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离开了所在的地区环境,就失去了原真性。但是,在中国许多历史城镇那种野蛮无序的拆迁现场,在那种平庸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环境下,原地保护、原样重修常常根本无法做到,因而像秦同千这样一些人收购老宅的行为,也是一种出于无奈的保护方式。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秦同千花了重金,专门聘请了大批的能工巧匠,精湛地一件件地原样修复,使老宅重现昔日风采。
保护的目的是什么?有人说是为了留存古代的文化给后人欣赏,是历史的佐证,是艺术的借鉴。都对。但重要的是留存古代历史的精华、民族的文化,让它成为今天以及明天创造新文化、新建筑、新城市的源泉和温床。今天我们国家发展速度太快了,我们这一代人受文化的熏陶也太浅薄了,古代留下的东西还未来得及欣赏和研究,就被众所周知的原因大肆破坏了,所以出现了千城一面,万屋一貌,满眼望去,全是简陋和单调的风貌。像秦同千这样的人太少了。我虽然常常大声呼吁,也只是孤掌难鸣。
我把我的弟子们带到秦同千修缮好的古建筑里,欣赏他专门为我们请来的昆曲艺术家在戏台上表演,参观他创造的新旧结合的品臻园,大家都沉浸在这个既古意浓郁又新意盎然的厅堂住所,议论品评哪里是妙笔,哪里又可以改进。建筑本来就是给人使用的,古代的建筑,古代匠师的创造,今天还能通过这种手段让它继续得到运用,并植入了新的内容和需要,这就是继承和发展。我不赞成所有古建筑都变成只能观瞻的博物馆。古建筑要用,怎么用,大家来探索,来试验。品臻园是一种方式,还会有其他的方式。只要大家都有这份心,我相信历史信息就能传承下去。我的弟子们许多都进入了中年,很多是某一方面的技术负责人,建设传承发展,就靠他们这一辈人了。我寄希望于他们能够接好我们的班。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能做好的事,我相信他们会有所作为的。